配资杠杆炒股平台
最近关税战成为互联网顶流话题,特朗普的 4 月 2 日"解放日全球关税"几乎无差别攻击所有国家,连居民只有企鹅的岛屿也被至少征了 10% 关税,在几天时间一番折腾之下,特朗普选择对 75 国暂停 90 天关税,但对 4 月 5 日开始征收的 10% 统一关税保持不变,对于答应谈判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税率将统一降回 10%。不要误会关税战有取消的可能,相反甚至有可能愈演愈烈。
从网上争论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关税是谈判手段吗?有没有可能以零关税换取零关税?
第二、关税妥协就能相安无事吗?如果让步最大能到什么程度?
第三、高盛说高关税主要是为了让制造业回流,人为制造贸易壁垒创造环境,但真的可以实现吗?
第四、马斯克为什么阻止不了特朗普,特斯拉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第五、对于外贸企业和国内企业应该怎么办,政策还有什么空间?
关税不是谈判目的,消除逆差才是
有一些声音认为关税只是手段,制造业回流或者围堵中国才是目的。 关税只是手段没有问题,但后面两个原因猜测都属于中长期目标,恐怕难以实现。"解放日"对全球征税显然更像是短期的针对性政策。那到底什么目的?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我们(美国)实施全球性关税旨在解决 1.2 万亿美元赤字。"
有些媒体还在纠结特朗普政府算法荒唐,不合理不应该,被征国只要这样或那样做就会减少关税。美国辛里奇基金会贸易政策主管 Deborah Elms 对媒体表示,"所有政府面临的问题是,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特朗普关税计算公式的结果。无论你努力还是不努力,你都会得到这个数字。我们(美国)的要求非常不一致,以至于不可能满足所有要求。"
至于特朗普本人的看法则是,"对我来说,逆差就是损失。我们要实现顺差,或者最差也要做到收支平衡。"
所以问题的答案很显然,消除逆差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最好是在近期能够实现。很多分析指出最近有至少超过五十个国家在对美展开谈判,妥协是唯一出路。但从白宫相关官员的回应来看,目前没有国家达到美国满意的程度。
可能只有近期访美的以色列接近这一目标,以色列目前仍然面临 17% 的关税,并且承诺消除两国之间 74.3 亿美元的逆差。但特朗普表示这可能仍然不足以取消关税:"也许不行,别忘了——我们帮助以色列生存,我们每年给以色列数十亿美元"的国防援助。
所以其他国家应该明白,如果以色列都谈不下来其他国家更没有可能。当然 4 月 10 日凌晨特朗普宣布对 75 国搞 90 天的关税暂缓,看上去可以松一口气,但并不意味着消除贸易战风险。目前跟美国谈判进度进展较快的越南,被美方要求需要完成供应链追溯系统,证明越南产品自主性比较高,没有第三方国家参与。此外还有汇率操纵和企业补贴的问题,这些问题只会接踵而至。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 · 米兰,特朗普经济领导班子核心成员,在他去年发布的报告《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中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政策工具重构全球贸易体系,以解决美国面临的经济失衡问题,尤其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导致的长期高估问题(即"特里芬难题")。其战略逻辑是"先关税、后汇率、再安全工具",旨在复兴美国制造业并转嫁美元霸权成本。
特朗普《海湖庄园协议》有不少思想源头就取材自这里,更不要说米兰现在正是关税战指导的核心成员。可以低估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强度,但不要低估他们的政策下限和反复程度。
关税妥协难以达成,消除逆差几乎不可能
尽管特朗普声称美国所征收的是"对等关税",是各国对美关税税率的五折,但是从美国与各国互征关税的真实情况来看,这些数字有很大的问题。以韩国为例,韩国是美国的自贸协定伙伴,双方互征关税税率接近于零,但特朗普却声称韩国对美的关税税率为 50%。
所以"虚空造牌"之下,怎么做可能都是错的。几乎完全按照美国要求行事的加拿大在去年 10 月份对中国进口汽车加征 100% 关税,对中国进口钢铁和铝加征 25% 关税。加拿大已经尽最大可能杜绝转口贸易的问题,但在特朗普政府眼里仍在不够。
因此加拿大认为反制也是必要的。美国东部时间 4 月 9 日零时 1 分,加拿大对美加征 25% 汽车关税的反制措施正式生效。这项精准锁定 356 亿加元美国汽车进口的关税政策,如同刺向北美自由贸易心脏的手术刀,豁免零部件却重击整车进口的政策,既避免冲击本国组装厂,又让底特律车企陷入"零件跨境三次征税"的囚徒困境,可能会导致密歇根州汽车工厂日均损失 1.2 亿美元。
据路 · 透 · 社报道,加拿大与韩国现代、德国大众密商建设"无美供应链"电动车厂。虽然这个消息更像是政治试探,但是加拿大与美国之间反复上演的关税大战,也很有可能让这种设想成为现实。
更难的是顺差国消除与美国之间存在的贸易逆差,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越南,2024 年,越南对美出口额高达 1366 亿美元,占其 GDP 的近 30%,贸易顺差更是突破 1000 亿美元。美国市场一旦关闭,越南的纺织、电子、鞋类等支柱产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耐克一半的鞋产自越南,阿迪达斯 39% 的鞋类依赖越南工厂,而美国市场占越南电子产品出口的 30%。46% 的关税一旦落地,越南的"世界工厂"梦可能瞬间破碎,经济增长率或从 8% 暴跌至 5%。
那么越南配合美国认真消除逆差有没有可能,答案是不太可能。首先美国对外出口份额有限直接出口到越南市场的不足百亿美元,越南就是想买更多美国商品也不可能。越南是典型外向型经济,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并不掌握,其贸易盈余也不足以支撑千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支持。退一步讲,特朗普政府特别给予越南税收优惠,对于贸易顺差打对折,那么在短短几年内解决顺差也断无可能。
而且特朗普政府忽视了越南贸易顺差,恰恰是欧美企业带来的,有顺差但大头几乎都是外资。今年一季度,越南出口商品 1030 亿美元,这其中内资带来的出口额为 290.2 亿美元,外资带来的出口额为 738.2 亿美元,占比分别是 28.22%、71.78%。外资是谁不难理解,无非是耐克阿迪三星这些外资企业,他们赚了大部分逆差却让越南来买单非常不合理。
而中国是越南最大的原材料出口国,进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与中国搞僵关系对越南经济也极为不利。所以留给越南的空间并不大,把关税降到零和消除贸易逆差都是难以解决的。
除了韩国越南这种对美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还有一类国家是做两手准备,比如欧盟、日本、加拿大等,欧盟跟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高达 3500 亿美元,但欧盟只对约 210 亿欧元的商品加征 25% 关税,而且是分批分阶段实施。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而非死硬到底,但欧盟最近已经在跟中国商讨降低汽车关税的问题,寻找在非洲亚洲市场的其他市场机会。
更为致命的并不是高关税,而是不稳定的经济预期,在高波动的政策环境里是不可能产生繁荣的。就像疫情期间许多国家意识到需要在中国之外建立"中国 +1" 的备选产能,以确保供应链安全,此次关税政策和美国反复无常的行为,可能促使各国开始考虑"美国 +1" 策略。不再仅仅依赖美国贸易体系,而是寻求备选方案,避免被美国完全掌控。
更复杂的是,美国每四年更换一次总统,未来政策走向充满不确定性。考虑到这些因素,任何有一定实力的经济体都不会选择完全臣服或接受极度不对等的谈判条件。美国用这种极端方式确定盟友圈或许想法很好,但也可能产生他们没有预见到的副作用,那就是促使许多国家重新思考未来战略。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由于逆全球化正在到来,区域性供应链网络正在取代传统的"世界工厂"模式:欧盟品牌转向北非(突尼斯、埃及),美国企业聚焦美洲(哥伦比亚、洪都拉斯),而亚洲内部形成以印度、印尼为枢纽的新制造集群。
高关税能让制造业回流吗?
美国制造回流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为此在过去政府和企业都有不少的尝试。
比如特朗普曾说过,要耐克和阿迪这样的鞋服企业转移回国内,因为美国完全可以自己制造。北卡罗来纳州某针织厂经理曾对媒体表示:"我们 90% 的纱线仍需从印度进口,本土化生产只是概念游戏。"更关键的是产业配套缺失——全美纺织企业不足 300 家,无法满足面料供应需求,即使品牌有意将生产转移回美国,也将面临一系列严峻障碍,包括劳动力短缺、专业技能断层、原材料供应链缺失以及基础设施不足。
自动化被视为破局希望,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Adidas 在亚特兰大的"速度工厂"曾尝试全机器人制鞋,最终因良品率不足 60% 而关停。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指出,服装制造涉及 200 余道工序,目前仅有 30% 可实现自动化。波士顿咨询集团测算,即便技术全面突破,美国服装生产成本仍将比亚洲高 40%。
因此目前,美国只有 2.5% 的服装和 1% 的鞋类为本土制造,且集中在高端定制领域。洛杉矶某牛仔制造商披露,其人工成本是中国东莞的 8 倍,即便考虑关税因素,本土生产仍无价格竞争力。
纺织业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原材料也有一定分散性,只靠一个国家掌握所有产业链也不太现实。另外多说一点,高关税只是地缘冲突的一种表现,除了美国,东南亚不少国家对华企业也有不少的敲打和限制。
比如去年越南叫停 shein 和 Temu,印尼限制中国电商卖货。当全球经济越来越动荡不安,各种风险和冲突只会更多,不是找到低关税的避风港就可以万事大吉。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某些国家你图他关税低,他图你本金和利息,一分一毫也别想带走。
特斯拉将会面临什么样局面
过去中国网友喜欢戏称马斯克为美国"一字并肩王",特朗普总统的亲密战友,这在过去几个月还是成立的。但是贸易战以来特朗普明确对马斯克说了不,对于马斯克所说的全球化零关税的好处不以为然,看上去马斯克好像是"失宠"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马斯克并不是 MAGA 核心人物,既没有像样的理论主张又没有在关键岗位任职。特朗普喜欢马斯克可能是真的,但是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马斯克虽然领导 DOGE 小组但这是个得罪人的工作,并不涉及经济和政策重大变革。所以马斯克只能在推特上骂骂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
对于可能爆发的贸易纷争,马斯克其实是早有准备和预案的。自特朗普关税战以来,特斯拉股价下跌超过 1500 亿美元,已经赶上了过去特斯拉生死时刻的下跌情况。
据晚点报道,2022 年下半年,特斯拉就要求采购部门降低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制造零部件的采购额,并要求中国供应商远赴墨西哥建厂。特斯拉当时许诺,到 2025 年二季度,远赴墨西哥的中国供应商将会同时获得特斯拉美国得州、加州工厂和墨西哥工厂的订单,那会是一个远大于上海工厂的数字。
但马斯克许诺的墨西哥至今仍未动工,去墨西哥建厂的中国公司只得到了得州工厂的少量订单。
特斯拉北美目前仍直接向中国进口锂电池、锂电池材料、压铸件、内饰件等核心汽车零部件,特斯拉短期内无法在美国找到同时满足产能、质量、效率要求的备选供应商。
据公开资料报道,截止 4 月 10 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高达 125%,中国对美也有 84% 对等关税。而汽车行业更是有着超高的关税待遇,汽车产业相关产品出口至美国,还受其他关税政策影响,其中主要包括《1962 年贸易扩展法》232 条(下称" 232 条款")和《1974 年贸易法》301 条(下称" 301 条款"),相关产品还要再分别征收超过 25% 的税率。比如此前根据 301 条款加征 100% 关税的电动车,现在税率最高已经增至 206.5%(基础税率 2.5%,301 条款 100%,芬太尼相关 20%,对等关税 84%)。
就算部分汽车零部件有"关税豁免",但由于政策朝令夕改,持续稳定在美生产也成了很困难的事。现在这个局面完全超出了马斯克的预期,特斯拉的全球化销售生产反而会成为其他国家攻击美国企业的重要反制点。在高关税冲击之下,特斯拉面临的情况不比苹果要好多少,想要改善待遇只能指望特朗普政府暂缓施行或者分步进行。
外贸企业应该怎么办,政策空间还有吗?
有些人认为加征高额关税对于中国企业影响也不是很大,因为对美出口本来就有所下滑,现在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才是基本盘。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在"解放日关税战"已经引发了全球关税大战,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因为高关税几乎是全面性,不只是我们所熟知的终端产品,也包括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
当今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货物贸易中成品贸易比重大幅下降,中间品比重上升至 70%,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从 5% 上升到 30%。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全球产业链是中国加多个制造业中心,比如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印度等。
如果简单的认为中国对越南顺差就都是转口贸易,那自然会大量误伤,这里面要区分终端产品卖给谁了,欧洲还是美国,越南本土企业还是中国企业。当然特朗普显然不想区分这其中的区别,全面关税自然是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无差别打击。或许在印度只有 26% 的出口附加关税,但是特朗普政府对上游原材料某个国家征了 100% 关税,算起来综合税负并不会低的。一条高效的供应链起码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投入上千亿寻找各种合适稳定的企业,但现在这一切都被打乱了。
当前关税政策的实质,更多是迫使受影响多数国家进入谈判程序的外交筹码。手机整机、模组及零部件的具体征税范围与税率细则,仍需等待美国后续政策明晰。所以现在就急着讨论产业转移或者避税相关为时尚早,也不清楚相关政策还能反复几次。
关税大战既然开启,短期就很难看到结束的可能,所以绝大部分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也意味着市场因素不再成为主导因素,全球供应链成本大概率会普遍上升,拼廉价商品的时代很可能过去了。
参考资料:
本次产业转移的"两个终结" 来源:文化纵横
中国汽车和电池赴美只剩一道门缝 来源:财经新商业
特朗普制造了特斯拉供应链最大的危机 来源:晚点 Auto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案 来源:起朱楼宴宾客配资杠杆炒股平台
上一篇:老牌配资平台 “庐山谈话”和毛主席笔下的十大救国纲领_抗战_政治_方针 下一篇:股票配资平台在哪找 2025年4月13日辽宁阜新市瑞轩蔬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价格行情